1949年10月1日下午,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,首都30万军民齐聚一堂,共同见证了新中国的庄严诞生。出席典礼的国家领导人和各界代表们站立在天安门城楼上,目睹了这一极具历史意义的时刻。然而,五位曾为解放新中国立下赫赫战功的重要人物——林彪、叶剑英、彭德怀、徐向前和聂荣臻,却未能出现在开国大典上,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探究。
首先来谈谈林彪将军的情况。林彪在平津战役中指挥大军,歼灭敌军近50万人,为和平解放北平发挥了关键作用。随后,他率军南下,直指中南地区。1949年5月,林彪麾下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进驻湖北襄阳,为消灭蒋军宋希濂部做准备。7月初,十三兵团司令程子华率领约25万大军发起宜沙战役,经过十余天的多路攻势,先后夺取宜昌、沙市、荆州等重要据点,歼敌超过一万人。接着,十三兵团乘胜追击,迅速解放湖北和湖南17个县市,成功切断宋希濂部与桂系白崇禧部的联系,形成有效分割态势。
展开剩余78%与此同时,林彪亲自指挥三大兵团近43万兵力追击白崇禧的华中军队。面对兵力劣势,白崇禧不敢正面交锋,只能边打边退,逐渐向湖南茶陵方向撤退。林彪的三个兵团在短短十天内解放了22座县城,歼敌近五千人。然而,由于林军大部分官兵来自北方,初到湿热多雨的南方,出现了大量中暑和疾病,致使部队战斗力大幅下降,不得不停下追击步伐,进行局部休整。
白崇禧进入湖南后,试图依托长沙集结重兵抵抗四野的进攻。谁料驻守长沙的湖南主席程潜联合长沙军区司令陈明仁率领7万余名蒋军部队起义,彻底打乱了白崇禧的部署。白崇禧不甘失败,派飞机向长沙散发传单,称程潜和陈明仁的起义是假消息,是敌军的挟持,并威胁接受改编的士兵将成为俘虏,同时用升职和奖金诱惑起义部队撤向衡阳,白派的48军也派去支援长沙。尽管白崇禧的策略奏效了一部分,但由于起义前陈明仁未能与下属军长们沟通具体方案,导致长沙起义未达预期,仅有3万余人加入我军,仍有4万多蒋军支持白崇禧,增加了林军歼敌难度。
经过短暂休整后,9月13日,林彪制定了详细作战计划,计划兵分三路实施钳形包围,歼灭白崇禧约20万蒋军。第十二兵团作为中路主力直逼衡阳、宝庆,力求一举打破白军防线;十三兵团向西进攻芷江,第四兵团和第十五兵团则从东面和粤北方向进攻。林彪希望中路牵制白军主力,等待东西两翼合围。然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,白崇禧识破了我军意图。为稳住白军不撤退,我军利用缴获的蒋军电台发出假消息,称因水土不服我军正休整,并有意长驻,成功使白军放松警惕,给我军争取到宝贵的作战时间。
9月29日,各部队陆续进入预定作战区域。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当天,林彪指挥的四个兵团共计40余万大军已到达阵地,随时准备发起总攻。正当各部蓄势待发时,负责中路进攻的45军135师失联,战役不得不暂停,等待135师的消息。10月5日下午,135师通过电台报告,已深入敌后,占据有利地形。林彪计划利用这支奇兵实施致命打击,但135师随后被敌军发现,遭遇猛烈攻击。林彪果断下令135师坚决阻击敌军西撤,争取时间给主力部队。
135师凭借有利地势,在敌我装备和人数均处劣势的情况下,奋力回击,极大延缓了白军撤退步伐。10月8日,中路主力攻占衡阳,白军第七军退守祁东县。经过两天激战,我军将白军第七军及其他部队共计约3万人全部歼灭,俘获多名敌军将领。衡宝战役历时34天,从9月13日打至10月17日,歼敌超过4.7万人,迫使白崇禧被迫退回广西老家。在此关键战役中,林彪率军奋战前线,自然无法出席开国大典。
再说叶剑英为何未能出席。叶帅在北平解放前被任命为北平市长,解放后负责接管工作及各机关进驻,承担大量准备会议和协调工作。新中国成立前夕,他被调派到华南分局任第一书记。彼时广东尚被蒋军控制,仅广州就有15万蒋军驻守。为尽快攻占广州、解放广东,叶帅于9月7日抵达赣州,与陈赓司令共同研究作战方案,计划于9月底兵分三路进攻广州。
9月29日,叶帅和陈赓下达作战命令:第四兵团担任右路军,率三个军从北向广州进攻;第十五兵团作中路军,由两个军从东面及东北方向夹击;剩余部队从南方进攻。所有部队须于9月30日前集结完成。10月2日,广东战役正式爆发,经过12天激烈战斗,第十五兵团成功夺取广州,随后展开广东各地围歼战。至11月初,广东战役基本结束,共歼敌6.2万人,俘虏4万人,生擒蒋军将领17人,取得广东大捷。叶帅全程参与指挥,因忙于筹划和作战,自然缺席开国大典。
彭德怀、徐向前缺席开国大典也有其原因。彭总接替生病的徐帅,前往太原指挥作战。五、六月份指挥陕中战役,七、八月份又指挥扶眉战役和兰州战役,彻底消灭西北残敌,肩负重任,驻守西北,错过了庆典。徐帅自三月病重,长期治疗和休养,开国大典当天仍在青岛疗养,因身体原因未能出席。聂荣臻元帅虽参加了大典,但因担任阅兵总指挥,全程现场调度指挥,没有时间登上城楼与其他元勋一同庆祝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鹏配资-可靠的配资门户-配资炒股网-十大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